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归桦
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C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并对交通、能源、水利等传统基础设施以及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作出明确安排。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认识我国进人新发展阶段,立足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着眼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全会精神,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支撑。
一、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人新发展阶段,基础设施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对服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夯实中长期高质量发展基础、保障经济行稳致远具有重大意义。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有利于支撑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全面提升国家竞争力和总体安全水平;有利于抓住新科技革命战略机遇,提升经济运行效率,为装备体系更新换代、新科技推广应用创造空间;有利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多元化、品质化服务,实现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十三五”时期,我国基础设施网络布局持续完善,整体质量显著提升,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形成超大规模的基础设施网络,高速铁路营业里程、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泊位数、电力装机、电网规模、第四代移动通信(4G)网络规模等均居世界第一。在较短时期内发展形成超大规模基础设施网络,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但是,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要求相比,我国基础设施发展整体质量和运行效率还不高、发展动力还不足、支撑保障作用发挥得还不够充分。“十四五”及今后一个时期,要深入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准确把握基础设施发展共性规律和个性特征,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建议》提出,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科学阐述了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特征。一是聚焦系统完备的要求。系统完备的基础设施是发挥其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引领作用的关键。要以整体优化、协同融合为导向,统筹存量和增量、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硬件、软件并重,精准补齐短板,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和功能,更加全面高效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二是把握高效实用的本质。基础设施直接关系经济运行效率和社会成本高低。要把握高效实用的本质,补齐网络“前后一公里”和关键节点短板,正确处理基础设施间替代、互补、协调、制约关系,提升网络服务质量和综合效益。三是瞄准智能绿色的方向。智能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客观要求,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普遍形态。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系统布局建设新型基础设施,集约节约利用水、土地、廊道、岸线等资源,以绿色低碳化的方式建设运营。四是守住安全可靠的底线。安全可靠的基础设施是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的基本保障。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开展重大技术装备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提高关键技术装备的自主化水平,增强基础设施系统韧性,提高应急响应和自我恢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