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办实事,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五原县人民检察院深入践行为民宗旨,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在促进社会治理中的职能作用,聚焦办案实际和群众关切,积极构建“检察听证+”模式,更好发挥检察听证在助力法律监督、深化司法公开、促进司法公正方面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升案件办理质效,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检察听证+教育训诫
强化普法实效
在对8起危险驾驶案件进行不起诉公开听证会上,案件承办检察官集中组织8名被不起诉人观看酒驾交通事故警示教育片,结合危险驾驶罪构成要件、刑罚处罚等开展现场普法,重点围绕醉酒驾驶的标准、醉酒驾驶从重处罚情形等进行讲解,让被不起诉人深刻认识醉酒驾驶机动车对个人、家庭以及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后果,将法理事理情理讲通讲透,增强普法教育效果。

检察听证+纠纷化解
厚植为民情怀
在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执行案件中,为推动民事纠纷实质性化解,承办检察官牢固树立矛盾化解意识,找准争议焦点,通过公开听证积极释法说理,依法引导当事人和解,双方当事人抵触情绪逐渐消退,最终达成了和解协议,握手言和,一起长达九年的执行案件就此终结,推动民事纠纷实质性化解,实现了“案结事了”的良好效果。

检察听证+司法救助
彰显检察温度
在一起刑事申诉案件的听证会上,承办检察官关注到申诉人吕某某及马某某的情况符合《人民检察院开展国家司法救助工作细则》第七条的规定,也符合检察机关和妇联共同开展的“关注困难妇女群体,加强司法救助”情形,最终对两名申请人救助15000元,并向县民政局移送了相关线索,主动延伸检察职能,对有特殊困难的案件当事人落实多元化救助措施,以期实现司法救助与社会救助的衔接。倾情守护困难群众“生活的希望”,真正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司法温度。
检察听证+检察建议
助力社会治理
在对14起行政非诉执行监督案件中,承办检察官发现多起案件中存在对违法行为人作出罚款的行政处罚后,违法行为人均未按期缴纳罚款,且相关部门怠于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的情况。经过对以上问题的总结和归纳,决定以公开听证的形式,组织行政单位、被处罚人现场沟通,并向公安机关制发了检察建议书,共促争议化解,及时纠正在执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填补机制漏洞,规范行政执法,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检察听证+上门听证
坚持为民初心
五原县人民检察院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为切实把矛盾化解在信访群众“家门口”,在一起刑事申诉案件中,承办检察官将听证会开到了农家小院里,打开一个十七年的心结。考虑到当事人的母亲因年事已高行动不便,承办检察官邀请两名听证员在当事人家召开了听证会,从法理、事理、情理的角度,一同帮助申诉人解开心结。 申诉人表示,“没想到检察机关会主动上门,对她的诉求逐一答复,同意检察机关的处理意见,愿意息诉罢访。”用实实在在的办案成效彰显检察担当,传递检察为民办实事的温暖。

检察听证+公开送达
笃行为民之责
为加强对五原县耕地保护力度,保护人民群众赖以生存的耕地资源。五原县人民检察院分步骤完成对全县9个乡镇的耕地保护监督,采取涉农检察案件集中公开听证的方式,对办理的5件废旧残膜治理行政公益诉讼案件进行听证,同时对涉及露天烧荒的多个乡镇公开送达检察建议书,督促有关单位和乡镇人民政府加强履职,全面整改,形成长效管理机制,合理有效保护县域土地资源安全,加强对农田生态环境监管力度,促进耕地可持续发展,让人民群众的“饭碗”更加健康牢固。

检察听证+多元化解
推动诉源治理
2023年共开展听证活动42次,其中公益诉讼12件,刑事检察15件,行政检察3件,民事检察5件,控申7件,人民监督员参与23次,除人民监督员和听证员外,还积极邀请律师、法官、警察、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参与听证,完善多元化化解机制,努力实现案结事了人和,助推矛盾纠纷诉源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在一次听证会上,受邀的人大代表表示:“检察机关通过组织公开听证会释法说理、消弭分歧,通过制发社会治理检察建议,更好地促进了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五原县人民检察院目前实现了听证工作“四大检察”全覆盖,今后将持续深植为民情怀,把检察听证打造成司法办案的新模式、接受社会监督的新途径、开展法治教育的新平台,推动检察权在阳光下运行,让正义可期、可感、可触。